更新时间:2025-11-02 09:02:18
我不喜欢这部电影,是因为,我觉得女主很肤浅,那些剧情里面为了突出他的闪光点的部分,对我来说都是扣分项。 它是一部喜剧,但是我却对于把一个很严肃的法律问题喜剧化很反感,法律体系本应是理性、程序化和去个人化的,旨在通过一套复杂的规则和程序来实现(尽可能的)公正。而电影将这个过程“再魅化”了,它传达的信息是:一个外行的、充满“真善美”的道德直觉,可以比系统的法律训练更能触及“真相”和“正义”。这在现实中是站不住脚的,甚至是对法律专业精神的消解。她仅仅是因为她喜欢挑战,就选择了更难的犯人吗?这种个人表态来决定你的行为的,还以此为傲的行为,我真的是很愤怒,他有什么资格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呢?他有什么资格觉得自己只要想要就可以得到呢?这种如此傻白甜没有头脑的道德观,来决裁政治问题来,决裁法律问题,女主的行为逻辑是“我善良,我真诚,所以我正确”。这种思维方式拒绝承认世界的复杂性和价值的多元性,它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上的傲慢。当这种傲慢被包装成“勇气”和“真实”时,它就更具迷惑性。 他把里面的教授和其他人矮化成刻薄,从而剥夺了他们的人格,实际上问题在于,那些人有他们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准则,将他们的某些行为剥离他们的主体,来对他进行评价,他们不再是拥有自己职业素养、学术追求和复杂动机的个体,而是变成了“主角成长之路上的障碍物”。那个看似刻薄的教授,在电影的世界观里,他的存在意义就是为了衬托艾尔的与众不同。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他者人格的剥夺,是一种叙事上的暴力。它用一种“反精英”的姿态,完成了另一种形式的“自我中心”。这是符合“法律”规范的吗?还是符合意识形态的? 在我看来,这部电影就是一个不成熟的人,为了证明自己是成熟的,于是拍了一部这样的故事片来宣扬自己有多么的成熟,但实际上他的不成熟一览无余,只是一个人,他想要向世界证明自己一定是对的,自己一定是被爱的,他不仅想用这样的道德观来生活,还想要全世界的人都接受这样的道德观,变成他那样的人,在我看来,很讽刺的一个点是,在电影里面,哈佛为了追求多元化,从而接受了女主。但实际上,女主这样的人恰巧是不多元化的,它所谓的“多元”,仅仅是外表和生活方式的多元(粉红色、爱打扮、学时尚的女孩),但内核的价值观却高度单一和霸道:个人意志至上、情感正义至上。它并没有真正拥抱思想、方法论和价值观上的多元。它不是在寻求共存,而是在宣告一种新的“正确”取代旧的“正确”。电影所推崇的对于多元化以及好的理解是夜郎自大的,它用一种看似开放的姿态,关闭了真正深入的对话可能。 不过换个方面讲,我如此的讨厌这部电影,不也是一种想要把我的价值观绑定到别人身上吗?可说来好笑了,这部电影不就是把自己个人的喜好强加到各种事情上吗?电影是在无意识地推行一种单一的、以个人感受为中心的价值判断,并将其包装成普世真理。它没有给观众留下批判和反思的空间,它要求的是“认同”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上一篇:看過此電影,解鎖新性癖。
下一篇:《凡人修仙传》167集精简了好多
影评人吐槽《猎魔人》新主演:“亨超”的拙劣模仿!
